清明追思承遗志,生命礼赞启新章。时值清明,万物生发。为践行"人民至上、生命至上"的时代理念,弘扬"人道、博爱、奉献"的红十字精神,2025年3月27日,我校护理学院师生代表齐聚天津市蓟州元宝山庄,参与由红十字会牵头、多家机构联合承办的"奉献者生命礼赞·红十字清明追思"清明祭扫活动。
在镌刻着"奉献"的纪念碑前,主持人以庄重之声诵读2024年度遗体与器官捐献者名录。篆刻师手持金笔,将新近离世的捐献者姓名逐一描摹于纪念墙上,每一道笔锋的流转都似在诉说"以生命延续生命"的壮美诗行。尤其特殊的是今年镌刻姓名的遗体捐献者中有我校的沈良驷先生。为此我校学子献上诗歌朗诵《生命的礼物》,字句间既有"血肉为桥渡苍生"的悲怆,亦饱含"化作春泥更护花"的崇高礼赞。
活动中,为了缅怀为医学教学研究、救治生命捐躯奉献的人体器官及遗体捐献者,大家面向“奉献”碑深深鞠躬致敬,纷纷献上手中的鲜花以寄托对逝者的哀思。

诗朗诵《生命的礼物》

学生代表向捐献者们献花
仪式结束后,文明明老师带同学们来到刻有南丁格尔奖获得者、向我校捐献遗体的王桂英先生的碑文前,向同学们讲述老前辈倾注一生投身护理事业的感人事迹。同学们集体向纪念碑深深地鞠躬致敬,向其终身为护理事业发展作出贡献的无私精神表示崇高的敬仰。同学们站在镌刻“奉献”二字的纪念碑前,高举右拳庄严宣誓,一句句铿锵有力的南丁格尔誓言,将白衣天使“恪尽职守、救死扶伤、无私奉献”的神圣使命时刻牢记在心。


同学们聆听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王桂英先生的生平事迹
沈良驷先生是天津市2024年第19位遗体捐献者,原天津中医药大学人事处干部,有着70多年党龄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沈良驷同志。
沈良驷同志1928年8月1日出生,浙江省慈溪县沈师桥镇人。1942年中华民族危亡之际,年仅14岁的沈良驷,毅然投身伟大的抗日救亡事业。参加了抗日游击队,为民族的自由独立浴血奋战、英勇杀敌。因战斗中负伤回家休养,伤愈后重返部队。1951年23岁的沈良驷再整戎装,参加了抗美援朝、保家卫国的伟大战争。其间多次立功受奖,在火线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57年凯旋回国后,参与了原天津中医学院的组建工作。1969年响应党的号召,携全家赴内蒙古扎赉特旗阿尔本格勒公社,支援当地医疗卫生建设;后期担任公社党委书记。1978年底返津,就职于天津中医学院人事处。1987年光荣退休。2010年10月22日耄耋之年的沈良驷在遗体捐献报名登记表上庄重的签名,要为医学教育事业尽最后一份力。2024年4月22日12时40分96岁的沈良驷同志安详地与世长辞。亲人们强忍悲痛,联系红十字会工作人员,完成了沈良驷同志的遗愿。
沈良驷同志的一生,是革命的一生,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。为民族解放他不惧生死、英勇无畏;为人民幸福他辛勤努力、埋头苦干、鞠躬尽瘁;退休后他保持晚节、不忘初心。离世后甘愿捐献遗体为祖国的医学教育、医学科学尽最后的力量。他用一个世纪的岁月践行了自己的入党誓言。


为我校遗体捐献者沈良驷先生撰写碑文
清明雨落,草木含悲。在此慎终追远之时,我们以最深的敬意,缅怀那些慷慨捐躯、泽被后世的遗体捐献者。他们曾如你我,是人间烟火里的平凡身影,却在生命终点选择了最崇高的告别——以身躯为炬,照亮医学长夜;以无私为碑,铸就生命永恒。没有豪言壮语,唯有静默的奉献;不求青史留名,却让绝望者重获新生。他们离去,却未曾真正消失。每一台手术的精进,每一种疾病的攻克,都延续着他们的温度与馈赠。
壮心未与年俱老,死去犹能作鬼雄。学校始终坚持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,每年组织学生到职业道德教育基地——蓟州元宝山庄奉献碑开展清明祭扫活动,用生动的“教学现场”震撼在场每一名师生的心灵,激励医学生们坚定理想信仰,怀抱大爱无疆的高尚情操,掌握过硬的专业本领,做新时代健康事业接班人,做新时代一流医学生。立志做有理想、敢担当、能吃苦、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。

活动合影